四、人格成因
(一)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1.抑制理论、唤醒理论与内外向性
早期,艾森克主要借用巴甫洛夫(Pavlov,1927)和特普洛夫(Teplov,1964)提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理论来解释内外向个体的人格差异。他认为,外向者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强而兴奋过程弱,其神经系统属于强型,对刺激有很强的忍受能力;而内向者皮层兴奋过程强而抑制过程弱,其神经系统属于弱型,忍受刺激的能力有限。由于外向者皮质抑制过程强,他们对刺激的反应较慢且强度较低,他们渴望强烈的感觉刺激,是刺激寻求者;而内向者与外向者相反,他们对刺激的反应快且强度高,是刺激回避者。
不少行为实验研究支持了抑制理论。比如外向者更能忍受疼痛刺激(Eysenck,1965,p.83),更喜欢明亮的颜色、高频音乐,更喜欢酒精和服用其他药物,喜欢抽烟,沉浸在各种形式的性活动中(Eysenck,1965,pp.84—85;Miller,1997,p.153)。